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协会首页 协会简介 历任领导 新闻资讯 协会动态 美术展厅 美术理论 艺术研讨 展览信息 协会大事记 联系我们

        齐白石篆刻艺术之研究

          第一节 生平事迹
            齐白石于清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亦就是民国前四十年葵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诞生于湖南省湘潭的杏子乌星斗塘一个贫穷的农家。杏子乌的星斗塘,就座落在群山环抱,幽静、美丽的山谷中。齐白石自称他的祖先,系明朝永乐年间,自央旸山迁到湖南湘塘。
                 他的祖父万秉,号宋交,性情刚毅坦直,不畏强权恶霸。他的祖母马氏,温顺和蔼,勤俭刻苦。他的父亲贳政,号以得,生性内向怕事。他的母亲周氏,与他的父亲相反,脾气相当耿烈。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说:「在我们家乡,做饭是烧稻草的,我母亲看稻草上面,常有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烧掉觉的可惜,用捣衣的椎,一椎一椎的椎下来,一天可以得谷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就拿去换棉花。又在我们家里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和麻,我母亲就春天纺棉,夏天织麻。……我母亲织成了布,染好了颜色,缝制成衣服。……」 谁知道这样贫穷的农家环境,却成为日后齐白石艺术上脱颖而出的丰富资产。
                 齐白石幼年好学。四岁时,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祖父抱着他蹲在火炉边烤火,用火钳在柴灰上比划着写了个「芝」字,教他认读,开始了他识字的第一课。从此以后,每隔三五天,祖父就教他识一个字。
               齐白石的祖父所认得的字至多也不过三百来个,不到三年,肚子里的「学问」全被孙子掏光了。因买不起笔墨,年幼的齐白石便常用树枝在软土沙地上练字。
                 八岁时,齐家省吃俭用,送他到外祖父周若雨私塾正式启蒙。在私塾里,背书描红,虽然生活刻板但还是充满新奇。一位同学的婶娘生了孩子,产妇门上贴着辟邪的雷公像,齐白石看了觉得十分有趣,从书包里拿出描红纸描摹了几张,居然赢得同学一片喝彩。受了这番鼓励,此后他便将上学路上见到的野花小草、青蛙蝴蝶之类的东西一一画下来,描红纸越撕越少,画却越来越多。这年秋收后,齐家歉收,为了一日三餐,家里不得不让他辍学回家牧牛砍柴,帮助做农活。其父还教他扶犁耕田,「后因年小力弱转习木工」。
                 齐白石十四岁时正式拜师学大器(木工中的一种),后改学雕花细活。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熟练地掌握了凿子、钻子、斧头、锯子和多种线刨的使用方法,从木材选择,到进刀的程序、方法等雕刻工艺以及镂雕等雕刻技巧。在学会了师傅平刀雕刻法的基础上,还琢磨改进了圆刀法。
                 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都是师徒相传的「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陈旧图案,雕来雕去,千篇一律。一个偶然的机会,齐白石做工时在一位雇主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当即借了下来,并特地在工具箱中备了盏油灯,利用工余每晚在油灯下一勾一勒,一竖一挑,用薄薄的竹纸临摹。整整花了半年时间,把整部画谱一面面、一页页描摹了下来,并自定义成16本。然后将描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添加些背景构成图稿,雕出了很多新花样。这期间,他一边走村串户,揽活糊口,一边「朝为工,暮归,以松油柴火为灯,习画凡十余年」,成为了誉满乡间的「芝木匠」。
                 自十九岁至二十七岁,他做了八年的雕花木匠,这八年的雕花生涯,对他以后的艺术创造,已打下良好的根基。
                 二十六岁,齐白石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并应乡人之请,画些张间喜爱的传统仕女和神佛像,挣得少许酬金养家。
                 二十七岁时,那年,齐白石结识了当地文人胡沁园、陈少蕃,可说是生命史上的转折点。他正式拜胡沁园为师习画,随陈少蕃学诗,从此走进文人的社会,有机会得见古今名人字画,开始以卖画维生。胡、陈两人乃给此一多才的年轻木匠取名为齐璜,号濒生,别号白石。
                 胡沁园并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故事,勉励他学习绘画、诗文。为画上题诗需要,他开始学诗,从熟读《唐诗三百首》入手,因识字不多,遇到生僻家只好用同音字标注在书面下端,反复温习。接着又读了《孟子》和「唐宋八大家」古文。
                「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此诗就是他那时刻苦学习的生动写照。在胡、陈两位老师的引导下,齐白石将读书领悟和心得融会到绘画中,在绘画和读书两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随着画名在乡间远播,他由木匠改行做了画匠,开始了「卖画养家」的生涯。
                 一次,齐白石在一大户人家画像,遇上一位从长沙城里来的姓丁的所谓「刻印名家」,他便拿了一块珍藏几年的寿山石,想请这位「名家」为他刻印以备画画题款之用。「名家」得知他是大户人家请来做工的「芝木匠」,接过印石在手中掂了掂,不屑地说:「印石不平,拿回去磨好再来。」
                 齐白石将印石磨平后急匆匆地再次赶去,不料那位名家极不耐烦,连头也没抬一下便说:「再磨,还不平。」齐白石无端地受了一顿奚落,回到家后,点燃松枝,用做木工用的修脚刀,参与雕花工艺的刀法,顺着笔画一刀一刀地雕削,一鼓作气地刻了平生第一颗印章「金石癖」。
                 三十二岁时,因胡沁园的介绍,认识了黎松安等人,年轻的齐白石和一班好友发起组织了「龙山诗社」、「罗山诗社」大家聚集在一起,谈诗论文,兼及书画篆刻,齐白石被推为社长。诗友中黎松安(庵)、黎鲸庵、罗仲言均会钟鼎篆隶并擅长刻印,在研讨诗画之余,齐白石也跟随诗友们一道摹写篆书,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他向黎鲸庵提出学习篆刻时,黎鲸庵打趣地指着手中的烟壶说:「芝木匠,你如果能喝这烟水,我就指点你刻印。」他原是带有点鄙薄的意思,想使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知难而退,便没料到求艺心切的「芝木匠」,竟从他手中接过烟壶一饮而尽。烟壶里的烟水,经过烟熏之后,又臭又辣,让人恶心。黎鲸庵大为震惊,从此便常加指点。
                  后来,齐白石又认识了黎鲸庵的弟弟黎铁庵。铁庵一向颇以能刻自负。一日,齐白石真诚地向他讨教:「我总刻不好,该怎么办」黎铁庵讥笑道:「南泉冲有的是『楚石』,你挑上几担回家,随刻随磨,等刻出的石粉装满了三四个点心盒,印自然就刻好了。
                 朋友的戏言,齐白石当作至理。从南冲挖回的石头,家里床下、地上、门后到处堆满了。他白天外出做工,晚上「刊后复磨,磨后又刊……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成浆水亦灾」。磨的石浆使室内闹出了「水灾」,可见他当时刻印之多,足见其勤奋程度。
                 齐白石的诗友黎松安也是一位印迷,经常和他在一起切磋印艺,还将珍藏多年的「西泠八家」中的丁敬、黄易印拓相借。摸不到浙派门径。后黎鲽庵(薇荪)到四川做官,购得丁、黄印谱寄给齐白石,使他如鱼得水,此后日夜用功,苦心揣摩,刻印技艺提高很快。
          三十四岁时,他因为想学刻印章,在闲暇时,也常常学着写钟鼎篆隶。见诗友们都善于刻印,遂下觉心学刻印。从黎松安处见到丁敬 、黄易 的拓印,大为赞服,于是攻习丁、黄,走浙派方朴一路。
                 此时,他走出消息闭塞、文化落后的农村,上湘潭县城拜大名鼎鼎的文人王湘绮为师学习诗文。这时他刻印虽仍在丁、黄一路兜圈子,但接触到的古篆碑帖,使他眼前展开了一个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艺术境地。
                 三十六岁时,他在师友鼓励支持下,精选了部分印章,每颗印附拓上边款,第一次集刊出了自己的印谱,共四本,题为「寄园印存」。印谱中的第一方印章就是当年用修脚刀刻的「金石癖」。
                 三十七岁时,他始由张仲扬介绍去拜见王湘绮。他一生中,得到朋友的帮助很大,这些士大夫阶级的朋友,甚至像王湘绮、樊樊山都是自视甚高、个性相当傲案的人,都主动地与他交往。
                 三十八岁时,某富豪请他画十二幅衡山风景,酬礼达三百二十两。于是他在莲花砦下面,租了梅花祠来住,取名「百梅书屋」,又添盖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后来他的名号、印章就常用此名。有人问:「你的借山吟馆,取借山两字,是什么意思 ?」齐白石说:「意思很明白,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是借来娱目而已!」
                 四十三岁时,在黎薇荪家中见到赵之谦 的「二金蝶堂印谱」后,发现篆刻的新境界,进而潜心研究赵之谦的笔意与刀法,经一番体会,观摩比较不断的临摹,始能了解老实为正及疏密自然之理,刀法一变。
                  四十岁至五十四岁十四年间,齐白石「五出五归」,走出家乡狭小的天地,北上西安、北京,南下桂林、广州,饱览祖国名册大川,结识了樊增祥、李梅庵、曾农髯等传统文化修养很深的文人,大大开阔了艺术视野。其时他刻印走出丁、黄藩篱,开始改学赵之谦。远游期间,他的刻印比绘画更受欢迎。在西安初识当时声望很高的樊增祥时,他送了几方印,颇获樊增祥赏识。
                 樊不仅给他50两银子作润资,还为他写了一张润单:「常用名印,每字二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靠了这张润单,他在西安、桂林等地吸引了许多主顾,「眼昏隔雾尚雕镌,好事诸公肯出钱;死后问心何值得,寻常一字价三千。」刻印收入不菲。这时,王湘绮也为他的印谱作序,予以嘉许。
                 五十五岁时,因家乡战乱,他一个人跑到北平,卖画刻印为生。
                 六十岁时,陈师曾将齐白石的画携往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全部高价售出又,参加巴黎展览会,于是中国齐白石的画名远播海外。 国内的卖画生涯也大大兴隆起来。从此以后,他就长期定居北平了。
                 六十五岁时,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请他教国画。这时后他说:「不行,不行我,是个乡巴老出身,不要说教画,就是上学,自己也才上了半年的学,教不了,教不了。」闻者莫不相对哑然。事实上,他并不是没念过什么书,只是较少进学校而已。
                 民国二十年时,年六十九岁。九一八事变以后,登门求画的日本人络绎不绝,齐白石对他们却相应不理。
                 民国二十六年,实七十七岁,这中间大两岁的差异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他早年,相信长沙一个命相家舒贻上替他算的命说,他「七十五岁这一年,脱丙运,交辰运,美中不足,有大灾难,宜用[瞒天过海]法,口称七十七,做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从此以后记,载他的年岁时,就增家了两岁。
                 民国三十八年,他八十七岁,中共据大陆,北平沦陷。据说中共占据北平以后,勒令他将所有的画和印都捐给人民政府。
                 九十三岁时,中共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一级容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当选为美协主席。
                 九十四岁时,他任湖南省代表,出席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九十六岁时,「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宣布将一九五五年度「国际和平奖」授予齐白石。
                 民国四十六年九月十六日他,逝世于北平,享年九十七岁,实九十五岁。他这一生,可说是完全献身于艺术。
          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第二节 名号源由
                 齐白石的名号其实很多,但都有其特殊的涵义。兹就其性质及时间先后大致制表如下:
                 名   号        特别的涵义
                 纯   芝        按照家族的排行,到他这一代是「纯」字辈,所以取此名。
                 阿   芝        祖父母和父母亲称呼的乳名。
                 芝木匠        做木工时,主顾们叫他此名。
                 芝师傅        主顾们客气点的叫他这个名字。
                 渭  清        他自己取的号。
                  兰   亭        他的祖父为他取的。
                  齐璜、濒生        其老师胡沁园、陈少蕃给他取的名和号。
                   白石山人、白石、白石山翁、白石翁、白石老翁        因为他的家在湘潭白石铺附近,老师为其取了一个别号叫「白石山人」,已被题画之用,大家为了省事去掉「白石」二字,索性叫他齐白石。
                  木人、老木一、木居士、鲁班门下他曾做过木工,这些都是他不忘本的自称。
                  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有衣食之苦人、湘上老农他出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这些名号是为了纪念其老家所在,以及出身贫苦农家的情景。
                   寄园、寄萍、老萍、萍翁、寄萍老人、寄萍堂主人、寄萍堂上老人、寄幻仙奴        
                   因为他频年寄旅,形同漂萍,聊以自慨。他自己曾说过:「当初取此『萍』字作为别号,是从『濒生』的『濒』字想起的。」 
          借山翁、借山老人、借山老叟、借山吟馆主者是表示人生如寄,大可以随遇而安的意思。
                  三百石印主者、三白石印富翁则是他雅好收集奇异石材篆刻印章,总数不下三百颗,自得自满,亦复自嘲耳。
                  齐大是戏用「齐大非耦」的成语,而他在本支,洽又排行居首。
                  佩铃人为其小时候,祖母用红绒线将一铜铃系在他的脖子,以逢凶化吉,招祥纳福。
                 八砚楼主、八砚楼头老子在故乡筑的「八砚楼」,内藏他远游各地时陆续得来的八块上好砚台。
                  京华饿叟、富翁齐白石前者是自谦,后者是他成名后的写照。
                  悔乌堂自愧未能善养父母。
                  齐美人是因为他善画仕女,乡人送给他的绰号。
                  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这一大堆别号,都是我做画或刻印时所用的笔名。

          三、印艺溯源与风格演变
                 第一节 篆刻艺术的溯源
                 齐白石对于他自已在篆刻创作上的探索途程,曾在《白石印章.自序》中说过:『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藉以了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在这里,揭示齐白石由初师浙派,而改习赵之谦,进而融会贯通,把《祀三公山碑》的篆法与《天发神纤碑》的刀法熔成一体,最后又在这基础上,挹取秦代权量铭文的意趣,形成自己面貌的四变其艺的全部经过。
                  齐白石早年刻印并无师承。前述《白石印章.自序》,说是在二十岁前开始学习刻印。有具体年月事迹的《白石老人自述》(张次溪笔录),则说是在三十岁以后。上述关于白石始习印的时间的两说究以那一说为准确,现已无法考定。但从齐白石的历史看,后说似乎更接近事实。可以肯定的是,齐白石在三十四岁以前,对篆刻并未深究,顶多是偶尔涉猎而已。
                  齐白石在三十四岁那年,他的诗友黎松庵(亦称松安)给他赠送了丁敬、黄易两家刻印的照片,齐白石对此很感兴趣,开始专拟丁黄。第二年,黎薇荪又从四川寄来丁黄的印谱,可供学习的资料丰富了,钻研也就愈勤。
                 齐白石四十三岁在友人家里看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十分喜爱,用朱笔精摹复制了一套,从此舍弃了浙派的刻法,转而学习趟之谦的印艺。赵之谦的篆刻艺术,比起丁敬和黄易来,不但取材广博得多,而且有笔有墨,风神跌宕。赵之谦试用的单刀直切法,给齐白石后来自创体貌以很大的影响。齐白石在赵氏作品的熏陶濡染之下,研索了十多年之久。齐白石在五十五岁定居北京,当时,鬻印时出赵法,陈师曾书赠一诗,中有『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之句,正是针对齐白石当时还在赵之谦严整而遒丽的印风影响之中而言的。    
          第二节 篆刻艺术风格的演变
                  齐白石篆刻艺术风格的演变可分为四期:
                  1.摹拟期(三十四岁至四十二岁):
                  师事于黎铁庵兄弟之后,又模仿丁敬、黄易两家的刀法。代表作为《我生无田食破砚》、《黄龙砚斋》。
                  2.蜕变期(四十三岁至六十岁左右):
                   齐白石得到了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才转攻赵之谦之印,同时融合了汉印的格局,他的刀法遂为之一变,其古朴、隽永之趣。同时他也受了黄牧甫、吴昌硕和陈师曾的影响,因为民国以来吴的印风颇为风行,而齐白石和陈师曾的关系亦师亦友,故其篆刻中自有陈的味道。代表作为《小名阿芝》、《乐石室》。
                   3.成熟期(六十一岁至七十岁左右):
                   齐白石见到「天发神谶碑」,受其影响,刀法随之又一变。之后,经其钻研「三公山碑」,于是刀法、篆法再度为之一变。他又乐学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此后其刊石之法又一大变。笔者把这一期叫做「篆刻的衰年变法」。代表作为《老夫也在皮毛类》、《见贤思齐》。
                    4.老年期(七十一至七十九岁):
                     这一期也可以说是他篆刻艺术的颠峰时期。他到了晚年,迈进天人合一之境,落刀干净利落,一去不回,刀法中底蕴着书法的意趣,高古中潜藏着隽雅,朴素中涵孕着灵秀,运刀之劲健雄浑,风格之放旷独特,真是惊骇同道,动古憾今。代表作为《齐白石藏》、《九十二翁》。 
          四、篆刻艺术技法剖析
          第一节笔法
                 齐白石将「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秦权量」、「汉将军章」等金石文字参以秦小篆,化为无形,变为己有。他的笔法特点,多为把「祀三公山碑」等篆书变化为较易辨识的简体篆。  齐白石曾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上所有者,故能一挥面就,然帖本所无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次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至每刻钟鼎文字,若原文只有两字,则此一印章,即无法篆刻,故所刻为钟鼎文字中所无者,须以己意刻出,又需有古人笔意,使见者一望而胎息于钟鼎文中而出,此种创造古字,乃有价值。」
                  汉代金文形体的近于隶书的,齐白石也多所取法。有些字。甚至来个自我作古。比如「凤亭」一印,凤字在篆是从鸟凡声的,隶书也是如此,只有到六朝以后,向「爨宝字碑」及某些帖写,才省变为「凤」,鸟上灭掉一横;「亭」之作「  」,不同于篆字的笔法;这些也都是自我作古。但两字看起来到比标准的篆书要相配得美观而易识。这不能不是他的大胆过人之处。
          在结构上注意平易近人,力避生僻的形体,是当而巧妙的利用一些篆书结构入印,在笔法上注意纵横平直,取「祀三公山碑」行笔尚方和错上舒下的精神,弃其某些结体的繁复,这些应该是齐白石笔法的精要。
               〈图三〉凤亭 出处:《齐白石篆刻》,第五十三页。
                 齐白石曾说:「篆法(笔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精确,即使刻的能够稍合规矩,品格能算不得很高。」这里说的是「刻」从「篆」来,「刻」变首先要「篆」变。明清以来,凡自立门户者无不如此。齐白石首先把自己「篆」变立足于赵之谦曾下过很深功夫的「祀三公山碑」,这是他篆刻艺术上的一大转变。他再以「祀三公山碑」为基本构架的笔法上,对「天发神谶碑」进行过仔细深入的研究,他将「天发神谶碑」的肩比悬针,方折横行以及剑拨弩张之势,巧妙地柔和「祀三公山碑」之中。终于形成自己笔意刚劲、疏密自然、因势变化、巧中见拙的笔法特点。
          第二节章法
                  (一)章法与字法:
                 1. 拉直曲线:
                 齐白石在入印文字的运用方面,常将文字的某些圆转笔划拉成直线,让字在结构上呈现较方正简练且阳刚的气势。例如:「西山如笑笑我邪」一印,把「如」字的「女」写成「 」,和原本的「 」不同。〈图四〉西山如笑笑我邪 出处:《齐白石篆刻及其章法》,第十六页。
                 2.    增添笔划:
                 在汉印中增减笔划也有出现,而尚简的齐白石则多用减法,有时为求印面平衡偶用增法。例如:「寄萍吟屋」一印中的「屋」字,省去了「土」部,避免了横面多之厌;而在「白石」此印中的的「石」字,则是增加了两笔。〈图五〉寄萍吟屋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三十页。
                 3.  参以隶法: 齐白石很多印中的字运用了隶书的写法,例如:「平生辛苦」此印中的「平」和「辛」两各字。〈图六〉平生辛苦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三十九页。
                 4.  反字入印:虽然齐白石为了求印面的简化,常常改造一些字的篆法,但是对于反字,他则在因应章法需要时才使用。如:「人长寿」,一印的「长」字。〈图七〉人长寿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一百六十四页。
                5.形象字入印:同时也是画家的齐白石,在一些篆刻作品中,会把某些文字加以具体形象化。例如:「长白山农」和「丙子」两印中「山」和「子」字,让印面呈现鲜活生动的样貌。  〈图八〉长白山农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一百二十页。〈图九〉丙子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七十页。
          第三节 刀法
                 齐白时的执刀,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来掐紧刀杆的,中指略往下按,无名只与小指则撑住印的右侧边缘,刀口向外,按在笔画正中,向前直中,由于他的腕力极强,刻得极深,向刀斩斧截,故其作品,都用单刀石,不加修饰。〈图十〉齐白石用刀示意图 出处:《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研究》。
                 他的刀法是独具一格的。傅抱石说:「我们知道,刀法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绘画的笔法,是服从于书法的,服从于章法的,更重要的是服从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它不是孤立的。老人在刀法上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腕力之盛,气象之雄,真如明代李日华在评一篇元人的文章中所说的『雄快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字如此,画如此,刻印更如此。我们从老人的每一方印,每一个字,每一刀,细细玩赏,细细研究这一刀和那一刀的关系,这个字和那个字得关系以及字与字相构成的整体关系,就可以比较容易的一面了解老人不『摹』不『作』特别是不『削』的创作精神,一面也彷佛看到老人铁锥在手那种『一剑抉云开』的豪迈气概。」
                 他盛称齐白石腕力之胜,气象之雄。而这一点是一般文人篆刻家能企及的,而其他原因也就是因为齐白石从十六岁学雕花木工,整整雕刻木头雕了十一个年头,在技术上他已得天独厚,而加上他对笔法上的力学,融会贯通、集思广益,乃能脱颖而出,独创一格也。
                 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的刻印的人,字能看个明白。我刻印时,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我的刻印,比较有劲,等于写自有笔力,就在这一点。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把神韵都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他们这种刀法,只能说是蚀削,何尝是刻印。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怎是拖泥带水,能做的好呢!」
                 他将传统「横冲刀法」发展纵横自如,使刀如使笔的运刀之法。这同木工雕花的刀法相通。
                 白石的用刀,方向只有两个。刻白文 印,横垂就像写字一样由左而右(起刀一般较重,收刀较轻,盖出来后则左较重,有较轻,与为篆字的笔意相合),坚画亦如同作字,由上而下(起刀一般较重,收刀较轻,盖出来后则上面线条较粗,下面较细,与为篆字的笔意相合)。由于执刀稍向右斜,乃部稍朝左,所以刻出来的坑道便右面平滑,左面呈锯齿形,剥落参差、与书法的『涨墨』有同样的趣味(青田石石屑呈片状,这效果尤为明显。
                 白文印坚的线条左滑右毛,横线条下滑上毛,就是这个道理,刻朱文印的用刀是一样的,还是横画由左而右,坚画由上而下。由于朱文 要靠留下来的石道道来表现笔划,所以用同样的刻法,线条效果便适得其反。例如他的印面,常是横画是上面平滑,下面剥落;竖画则右面平滑,左面剥落。这是非常明显的。
          五、作品赏析
                 「白石」(图十一)两字,对篆刻者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因为两个字笔划都是少而单调。但经白石老人这么一排,竟有了奇妙的章法。「白石」两字的两个方口,呈上下、大小错落排列,使两个字的重心有了变化。而「白」三画的间距也不平均,「日」上的一竖一撇似篆似隶,与「白」字一长横各有穿插之妙,这一撇即起了隔开两字方口横线条的作用,又在左下方的大块留空处,增添了灵动之感。
                  白石老人在各尽所刻印上颇多真知灼见,他一向主张印章的空白是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调动欣赏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待碑帖、工具书上的篆字,要摄其精神,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加以改造独创,他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以一挥而就,帖本无所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石」之一横一撇,都与边平行,一取斜势,一取弧线,既破了直线平行的僵直感,又使全印横平竖直的布局,显出平中有奇,静中有动的境界来。这方印,可算是白石朱文留空的代表作。(图十一)白石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十八页。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十二),是一方多字白文巨印,全印基调是满目纵横排列的线条,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疏或密,显示出线条的节律美。在留红上,也因为天成自然,故而被分割的空间块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白石刻印纯用单刀阔斧的单刀冲刻,追求痛快淋漓,反对做作修饰。他曾有诗云:「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蛇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我们从他这方----悍凌厉、纵横挥洒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他的那种刀笔纵横的风姿的。(图十二)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三十二页。
            「八硕楼」(图十三)是一方斋馆印,许多收藏家常好以本人收藏的文物精品颜其斋室名,此印「八」字只两笔,大胆留红之效果,比起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并不逊色。下半部有九根垂笔,由于在长短、尖锐、间距等方面加以变化,故无雷同呆板之感。线条间的并笔,避免了琐碎之敝,呈现出一种欹斜剥落的奇趣。(图十三)八硕楼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二十八页。
            「齐大」(图十四),是一方自用的朱文印,由于「齐」采用简写,因而全印的七根垂线,造成变化上的难度不亚于上述「白石」一印。但是我们由左到右地审视,第一根垂在线粗下尖细,微有弯意,上段粗线,补足了残边的空缺;第二条稍短,微向外弯;第三条粗细有点变化,微向中弯,也稍长;第四条最为尖细挺劲,微断而直插印底;第五条特别紧靠左线而微收,末端稍钝微向左弯;第六条间距比前两条间稍宽,末端锐利;末条相距最大,上粗下细,向右下角斜插粘边,另外,仅有的两条横线一高一低,「齐」字三个三角形变化不一,角有全有残,四边粗细不等,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处坚挺的朱文线条,尤如斩长鲸的利剑,或是武士手中的长枪大戟,又如雄鹰的尖嘴利爪与骏马骄健的长腿,给人一种坚忍不拔、气势纵横、凌厉无比的美感。 (图十四)齐大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十二页。
            「借山门客」(图十五)和「我负人人当负我」(图十六),也是白石老人的典型风格。齐白石的白文印,常常由于章法上强烈的疏密对比,排列上的恢宏跌宕,运用的干脆利落,别具一种气势逼人、神采飞动的风貌。有人说他刻印只在印面上涂一点墨,不起稿就可直接奏刀,实际上,有些字他不但要查核工具书,写上印面后还要用小镜子反照审视,需要修改的必不厌其烦,直到一印定局,才霍然奏刀。这是艺术家对待艺术认真的态度。「借山门客」一印,「山」、「门」二字笔划较少,大块留红,与「借」、「客」二字相对比呼应。刀法上单刀中锋,忽粗忽细,有些笔划有明显的补刀痕迹以增强厚重感而有些学齐派刻印者却一知半解,徒袭其貌,单刀直入,盲目追求锯齿燕尾的外形,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了。(图十五)借山门客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八十页。
                「负人人当负我」,由于「人」字做了重复记号,使全印成六字处理,形成较为平均的三角形分布,各字下部均留有醒目的红地,而「我」、「当」、「负」又呈倒三角形的分布,则显得白多红少,使全印平中生奇,因奇而活。另外,对斜笔较多的字,干脆分置四角,造成全印和谐、统一的风格。(图十六)我负人人当负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五十八页。
                「人长寿」(图十七)一印,面对层层排迭的横画,似乎置身在中山陵层层台阶之间此印笔划虽细而气势雄伟,力能扛鼎。如果对横画采取平均的排列,必会使人单调乏味,望而生厌,由于作者在笔划的粗细、距离的大小等方面极尽变化之能事,因此波澜横生,此起彼伏,有应接不暇之感,必欲仔细品味而后快。白石老人在线条组合、变化方面的精湛技巧,除「寿」字头上三竖笔以外,其他竖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寿字的一长竖,岂不象一篙到底的竹篙,又像两位硬气功大师在献技时,雪亮的枪尖直顶三寸咽喉,被顶弯了的枪杆弯而不断,显示一种韧劲的美。这一苍劲雄强富有力度的长线条,犹如大树的主干,厅堂的大柱,起着支撑全局、项天立地的作用。为了打破边框直线条的僵直感,「人」、「长」二字的竖线也力避垂直。让这些粗细、长短、正斜、宽窄、疏密的线条和空间在互相对立、排斥的因素中达到了矛盾中的统一,在险绝之中,复归平整。高低不同的音调可以协调成最美的乐曲,而同样高低、同样节奏、同样旋律的音调,显然是不能感动听众的。艺术上的道理是如此地相通。(图十七)人长寿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一百六十五页。
                 这方著名的长方形斋馆印,在线条组合变化上与「人长寿」一印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从「人长寿」一印的欣赏中已经得到了不少启示,则可用同样的方法去看「悔乌堂」一印中线条的变化。「堂」字口下一横,故意折其左端,人为地造成空地,为的是与「悔」字右下空处相呼应。此印采用头尾呼应的办法,「乌」线条密集,且以横线条为主,恰与头尾两个以直线条为主的字相映成趣,耐人寻味。(图十八)悔乌堂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二十九页。
               「天涯亭过客」(图十九),「天」、「客」二字,都有靠边一笔以线代边的笔划,客字独立城行,留出了将近一半地位的空白,这种大胆的空白手法,不是精于此道,是难以有这种魄力的。大胆留白,给全印平添一层空灵、宽阔的意境。这方印的空白处,反使内蕴更丰富、充实,使空间得到延伸,从而为欣赏者发挥想象与联想留下了余地。印中上方左、右两角各有斜笔,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涯」之三点水以三直代之,「过」字的走之底等这些特殊的篆法,也是齐派印的特点。(图十九)天涯亭过客 出处:《齐白石印谱》,第五十七页。
          六、篆刻艺术成就及对后世之影响
          第一节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成就
                 齐白石自评自己的艺术成就是「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但还有「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和「诗第一、印第二、画第三、书第四。」的说法。 尽管有各种的说法,但从他的印始终摆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可以看出他对于篆刻的自视甚高。
          而齐白石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与地位,当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他的成就可以简单从下面四点来看:
          (一)承袭传统,却不为所囿:
                 张次溪曾说:「齐先生自学刻印之后,曾从黎松安处借得丁龙泓、黄小松诸人印谱,加意摩刻,渐有体会。又得二金蝶堂印谱,朝夕追摩,始了然于老实为正及疏密自然之理,刀法一变。自是而后,又究心于天发神谶碑,因之刀法再变。记得三公山碑,精研其篆法,更有进益。最后喜摹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刀法更进。先生又喜研究赵撝叔刻法,尝谓:『刻印者,须天趣浑成,别开蹊径,方不失古代名碑之遗模,眼中所见,惟赵撝叔一人而以。』为赵刻朱文近娟秀,与白文之篆法异趣。先生于此更进一步,盖不尽取法撝叔,能于娟秀中别见刚健超纵之气。此先生一生刻印之所本也。」 
                 上面这一段话,可以知道齐白石不仅向许多篆刻前辈求教,并用心研究追摹历代名家,但他不只是一成不变的吸收承袭,更融会贯通,另创属于他独帜一格的齐氏风格。
          (二)重视刀法,而独具一格:
                 齐白石十六岁时曾当过雕花木匠,这段十余年的岁月,除了让他在雕刻技术上得天独厚,更奠下了他「豪放雄肆」的刀法基础。傅抱石说:「老人的刀法,也是独具一格的古今印人里,以刀法见长的可谓不少。早一点的像陈邃、丁元公、丁敬;近一点的像赵之谦、黄士陵,再近一点像和老人同辈的吴昌硕、陈衡恪,在刀法上都各有独特的精到处,或以秀逸(温和)胜,或以雄浑(猛利)胜,或柔或刚,各有不可抹灭的成就。我们知道,刀法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绘画的笔法,是服从于书法的,服从于章法的,更重要的是服从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它不是孤立的。老人在刀法上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腕力之盛,气象之雄,真如明代李日华在评一篇元人的文章中所说的『雄快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字如此,画如此,刻印更是如此。」 
                 其次,齐白石更主张篆刻要能脱离「摹」、「作」、「削」之害,才能刻岀逸趣自然古雅之印,所以,他刀法最大特色,就是将传统「横冲刀法」运用的挥洒自如,他主要用的是单刀,有时才做必要的补刀,作品中充满「快」、「狠」、「准」的利落刀法,在在可显现其刀法的独创性。
          (三)统一字体,开辟新天地:
                 凤翔说:「齐白石明白了篆刻艺术的效果,首先是在于印文字体的统一一致,而字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而日渐增多的,所以在组织上就困难重重了,其次是从事适当的安排和刀法纯熟的运用,如果我们在一方石章上,把四个不同字体的字如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刻在一起,其结果肯定是不顺眼的,看起来也不调和,……。白石老人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篆刻的基础上,先把书法练好,求篆法组织的严谨、美观与统一;然后再不顾一切的打破传统,破坏历代所谓印学的『清规戒律』,从而开辟了自己的新天地。」 
                 从以上的话,可以知道所谓的字体统一,就是一方印中数字如果是刻小篆,则皆小篆不与其他字体相混,如此方能求此印文之统一:但是如果有字是小篆中所没有的,就需揣摩小篆的笔意,这样才能使此字有古人笔意,才能师古而不泥于古,才能既有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四)胆敢独造,具革新精神:
                 傅抱石说:「齐白石老人是不是不尊重篆刻艺术的传统,轻视向优秀的传统学习呢?不是的。一九二一年老人五十九岁时曾经说话『刻印,其篆刻别有天趣胜人者,为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这几句话,不仅仅说明老人对优秀传统的秦汉古印有深邃的理解,值符我们重视的是他看出了「超出千古」的经验一一「全在不蠢,胆敢独造」。 
                 因此,齐白石他在篆刻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紧紧跟着时代一切从现实和生活中出发。他不像别的印人,一味的模仿古人的印谱,而是用心于观察时代和现实。可见他是从优秀的传统---篆刻艺术的传统里学到「胆敢独造」的基本内容。
                 总观齐白石一生在篆刻艺术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元气淋漓,清新一片,而且别有天地,新意尽出的作品,是他一生努力荣绩的结晶,成为了广大艺术喜爱者心目中永远放射光芒的瑰宝。
          第二节 齐白石篆科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齐白石在篆刻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至今能广泛的影向了后世中国篆刻家。齐白石的治印,确实事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一种创造。他刀下所刻出来的线条造型,原来就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秘,刻印的人总会涉猎过这样的刀法效果的。但事实上,又无法如他一样,都能做到充实结构的本领,突然学得单薄、乏味而已。
                 齐白石的印,好就好在能够运用这种不加雕琢、一任自然的线条造型,讲呼应也有所避就,时加并边,加上他惊人的腕力,组成一方方朴茂的、蕴藉的,即有渊懿韵趣的印章,形成了强烈对称的法则,计朱当白,给中国篆刻艺术平添了新的风格。
                 后世的篆刻家多数模仿齐白石的印。其中有齐白石的门人也有私淑齐白石者。
                 齐白石的门人可以书都是受了正面影响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直接跟齐白石学的,所以能够学到齐白石的好处。另外,在私淑齐白石者当中,正面影响者有之,负面影响者也有之。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跟齐白石直接学,因此不能尽得齐白石的好处。
                 负面的影响大概是这样的,王北岳曾说,:「学不到齐白石篆刻艺术精神者。 天资、功力不够者。学问不足者。此三者缺一,则所刻出来的印章,便不能展现出篆刻的精神。」
          七、结论
                  齐白石出身贫寒,幼年辍学,牧牛读书,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后来深深影响他的篆刻,从初期专注师古,下了很大功夫临摹古人的作品,到后来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齐式的一片天空。
                 白石老人在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喜用「天真烂漫」、「纵横歪倒」、「颠倒纵横」等字句,说明他要表现的,不是那种正襟雍容士大夫的味道,而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一种教化之外的野趣。他成熟的作品,点画老辣不拘细谨,字势欹侧不求平正,挥运开阖之际,给人以极强的力度感。
                 齐白石诗、书、画、印俱精,四者有机的构成了齐白石艺术,齐白石不是孤立地去专门从事印章艺术,而是既从印内求印,亦从印外求印。他的印章意境来源于诗,刀法来源于书法,章法来源于绘画,印艺和诗、书、画一道共同发展。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固然不同,但它们互相联系,所以,他的印章就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刀一石的偶然,而是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聪颖过人的悟性、深厚的学养,以及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那份心密不可分。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成就是他这一生中无数心血累积而成的,齐白石的篆刻艺术有传统,有创新,从传统到创新,则是一条艰辛又漫长的道路,但他从这条刻苦寂寞的道路却走出元气淋漓,清新一片的天地,展现出篆刻艺术的新风貌,其作品再再显现出他一生努力不懈的精神,而成为广大艺术喜爱者心目中永远放射光芒的瑰宝。
                 总而言之,白石老人的书法篆刻作品,充满了平民意识与朴实健康的审美情调,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把毕生的精力、情感都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奉献给他的祖国、人民以巨大的精神财富,实在让人敬佩不已,真正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在他的作品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一股自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协会公告
      关于举办河南省第二十一届群众书法作品展的通知
      各团体会员单位,省内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法名城:     今年将举办河南省第二十一届群众书展,为了做好今年的群众书展征稿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详细>>
      中国•宝丰第五届魔术文化节全国书画大赛评选揭晓
      一等奖(3名) 汪占革(黑龙江)    郑  超(河南)    薛爱国(河南)&...详细>>
      协会动态
      ·“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活动周河南书画作品...
      ·河南省书协召开五届七次理事扩大会
      ·“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颁奖文艺晚会举行
      ·周俊杰新著《书法美学论稿》出版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河南省第五届青少年书法大赛作品展举办
      ·"中原风”河南省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在京隆重举行(一)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即将发行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五届六次理事扩大会议在郑州召开
      ·毛泽东女儿李讷出席纪念毛泽东诞辰117周年书法展
      ·河南省“中国书法之乡”五县市书法联展在固始县开展
      美术展厅
      李刚田书法作品欣赏
      李刚田书法作品欣赏 2
      李刚田书法作品欣赏 1
      张继书法作品欣赏 3
      • 电话: 0371-63818381 邮箱: biz@ziqiang.com QQ :
      • 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Processed in 0.533(s)   22 queries